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督导信息   >   正文

教学督导信息 【2025】(第3期)总第196期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2-25

教学督导信息 2025】(第3期)总第196期


教学督导信息

2025】(第3期)总第196期

沈阳农业大学第十二届教学督导室主办

二零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提升  指导环节写作规范需加强

---2024年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专项督导报告

教学督导室

2024年教学督导室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现场”检查、参加“毕业论文二次答辩”、优秀论文培育项目结题及优秀论文评审”、“毕业论文(设计)常规抽查”等四个环节(答辩现场、答辩差的、论文好的、常规随机)的专项督导,对我校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情况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四个环节的督导信息梳理与思考,形成2024年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专项督导报告如下。

一、本科毕业论文总体情况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提升

各学院都比较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认真抓好论文指导各个环节,表现在多数毕业生的论文(设计)研究内容和工作量相对饱满,试验结果及讨论分析比较科学合理,研究目标和结论基本明确,论文撰写规范的论文数量增加。多数老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方面都能认真负责。各学院都能看到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设计)。从教学检查结果看,工程、植保、农学、信电等学院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提升上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工程学院和植保学院表现更突出一些。在论文质量、指导过程环节以及资料整理等方面都很突出。《教学督导信息》136期“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多措并举提升毕业设计质量”,介绍了工程学院强化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做法;《教学督导信息》157期以论文内容实行“五结合”,质量监控抓好“五环节”,介绍了植物保护学院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做法,这些典型都值得学习借鉴。

2.优秀论文培育项目有成效

优秀论文培育项目经过几年来的实施,优秀论文培育项目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项目研究内容丰富,水平较高,进展顺利。项目培育期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活动,并获得相应奖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有的项目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这些优秀论文接近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据统计,2024届毕业生的优秀论文培育项目111项,有109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较好。培育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学生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19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获省级科技竞赛奖25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4项;获校级科技竞赛奖24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食品学院、信电学院、工程学院、水利学院、生物学院表现较为突出。

3.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有创新

植保学院毕业论文内容实行“五结合”。毕业论文与大创项目结合、毕业论文与科研训练结合、毕业论文与优秀论文培育计划结合、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结合、毕业论文与学科竞赛结合;质量监控抓好“五环节”。宣传动员环节、论文选题环节、论文抽检环节、论文预答辩环节、答辩与二答环节。

工程学院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增设预答辩环节,选题、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五个环节,实行“跟踪式指导”。

信电学院强化企业行业专家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出发,强化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提升。2024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92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贴近企业工程实际选题有78项。

农学院生物炭方向在答辩前,要求学生开展模拟答辩练习,与同学或朋友进行多次模拟答辩,让他们扮演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自己则练习自我陈述和应对提问。同时,要做好时间管理,严格把控陈述时间,确保在规定的10-15分钟内完成所有内容。

动医动科学院增设论文审核(他们称预答辩)环节,答辩前各组秘书将学生提交的学生毕业论文及答辩 ppt 审查论文相关材料下发给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认真审查论文内容、格式及答辩 ppt 等材料,要求评委要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少于三条的修改意见或建议并反馈给学生。由学生按修改意见修改和回答问题,正式答辩前学生将修改后的论文及“评审意见表”返给各组秘书,检查是否修改或回答,如未修改或未回答,不予进行答辩。

4.论文(设计)出口质量有保证

各学院严把论文质量关。积极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各项组织工作,各学院的答辩委员会主任由各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或各专业的资深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任、秘书、委员会成员等都能各负其责,认真负责。有的学院已经实施了过程管理跟踪制、预答辩(预审)制、二次答辩制。这些举措为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保证。

5.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有共性

一是指导教师指导认真,教师能认真指导,学生能认真研究与写作,师生双向奔赴,共同努力,才成就了“优秀”。

二是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实验方案设计合理,数据分析基本准确,有确切的实验结果,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工作量充足。

三是论文写作规范,符合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思路合理。文字表达流畅,写作水平和修辞能力较好。

四是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有成果,很多优秀论文都在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或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或申请专利。

二、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共性问题

2024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现成答辩检查”、“二次答辩”、“优秀论文培育项目结题及优秀论文评审”、“毕业论文(设计)常规抽查”等四个环节的督导检查情况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概括如下:

(一)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需提高

1.指导论文不到位 多数教授、副教授的指导的学生都是交给研究生指导,承担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导致答辩时学生对课题的前因后果表达不清楚。前几天研究生院开展研究生学术标兵评选,多数研究生汇报时自己指导了几名本科生毕业论文。有部分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文献信息不规范,过于笼统,没有文献查询信息,让学生无法查阅论文;教师指定的参考文献过多,20多篇全部为外文资料,然而在学生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还没有列出。

答辩提问中发现,有的是指导教师的研究生指导完成的论文,导师几乎没有参与指导工作,由于研究生经验有限,论文在撰写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有的毕业论文指导记录显示,整个论文指导都是通过微信方式进行的,没有和学生见过面。

2.立题选题不恰当 论文题目过大或概念不清,研究思路不明确,研究逻辑不清晰,不明确该项研究主要解决哪些问题。有的论文题目与论文研究内容不符;有的论文数据量不足;有的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篇幅大、内容大而全,但设计思路陈旧,缺少现代元素,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设计缺陷。

3.审查修改不认真  有的导师很少为学生修改论文或不指导学生修改,导致论文写作问题年年出现。据与毕业生交流,有的论文直到学生提交了指导老师也没认真看过,多数是研究生帮助修改的。有的学生论文答辩成绩为专业最后一名,需到学校二次答辩,不得不熬夜给学生修改论文,弄得老师学生十分紧张。

从学院提供的答辩论文较差的学生指导教师来看,与导师职称级别并不相关,说明高级职称的老师更应重视对本科论文的指导,有的学院二次答辩指导教师一半以上是正教授。

(二)学生对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态度需端正

1.课题试验不亲自做 部分由研究生指导的学生可能就是“拿来主义”,把研究生论文的一部分用来做为自己的论文内容,有参与研究生研究课题,对项目研究、设计方法等未能深入了解,不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生给什么数据就用什么数据写论文,个别论文因数据量小,使论文存在先天不足。有的学生参加研究不深入,只做一些简单工作,导致对论文中一些基本知识、概念不够了解。多数学生的论文工作都是研究生论文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并配合研究生完成部分研究工作,这种本科论文工作培养模式本身不是不可以,但有的学生只是参加了研究生课题的辅助工作,并不了解课题研究的全部内容,结果出现本科生论文内容不全面,论文不完整,不知道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只好实话实说“数据是师哥师姐给的”。

2.论文内容“假大空” 研究内容过于笼统,研究结果缺少足够的数据支撑,研究结论不明确。有些设计类论文,如工厂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等论文脱离实际,论文内容和工作量与目前本科生的学习课程、知识水平以及本科论文的起始时间都不相符,仿制、抄袭现象不可避免。利用软件系统或AI完成论文的现象已有萌芽。

3.论文撰写不规范 一是摘要部分表述不够准确,内容不完整,没有把摘要应该包含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三个方面内容表述清楚,有的摘要只写了研究意义,有的没有研究结果。有的只是复制了论文结论部分。有的摘要过长,不够精炼;有的摘要字数偏少。有的摘要不能概括论文主要内容;还有摘要的关键词提炼不准确。二是排版编辑不够认真,行距不符合要求,段落没有首行缩进,图标不够规范;个别论文仍有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问题。有的插图横、纵坐标只有英文名称,缺少中文名称,或者图中符号缺少注解;有的表格较大,超出页边距;有的文中只列出图表,有的目录格式不正确,参考文献格式不正确。

三是有些论文出现格式错误雷同,有的论文在致谢、摘要等部分出现笑话。

(三)各专业在论文评阅答辩环节需认真

1.论文评审环节不认真:(包括指导教师和评审老师和答辩委员会)基本上是套话,很难看出是针对本论文写的意见。还有评阅人和指导教师评语与分数档次不匹配现象;有部分论文评阅人和指导教师评语过于简单;有的论文评审意见不仅由他人代抄写,签名也多为剪切后贴上去的,甚至学生的签名也是粘贴的;

2.论文答辩环节不认真 一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陈述都是“照屏宣科”,离不开电脑。PPT设计杂乱,字体小。有的学生答辩不流畅、声音小,不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自己论文中的问题说不清楚;二是答辩时间过短,答辩过程变成了“找毛病”过程,真正提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的很少,老师找毛病,学生点头,完事,最后可能也没有修改,很少有按学校要求达到每名学生20分钟的;三是答辩评委提问题的方式值得商榷,如两名评委对一名同学均提出“论文质量太差”,而再没有其他问题。另外,部分评委对论文研究的意义提出质疑,都到了论文答辩环节,再对论文的研究意义提出质疑,也让学生无法回答和修改完善;四是答辩过程记录问题,个别论文答辩记录太简单,2、3个句子,有的只有评委提出的问题,没有学生回答的记录。有的只提出修改意见,没有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有的记录是后来补填的,内容不属于答辩内容。

3.提交论文材料不认真 有的指导教师、评阅人评语和答辩委员会评语字体过于潦草,有的答辩记录表都是找学生代为记录特别简单,个别论文装订顺序不规范以及有空白处。极个别的答辩委员会决议(意见)结论不严谨,写成“同意授予本科学士学位”,应该是“建议授予学士学位”

三、对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我校毕业论文存在问题,面对国家对毕业论文质量严格要求,我们要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和我校部分学院有效做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毕业论文工作,建议把好毕业论文三关(即论文开题关、过程监管关、论文出口关)。

1.把好论文开题关

增加开题报告环节。椐不完全了解,目前省内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有开题环节的有辽宁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民族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学校。目前我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工作还是一个较薄弱环节,多数学院对开题报告重视不够或缺少这一环节。没有做好或没有开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环节。开题报告不仅是开展论文工作的关键性基础性环节,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必要训练环节。省内高校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开题环节的形式各有特色,有的学校需要提交开题报告,学院组织答辩,学校组织抽查。有的学校对这个形式没有具体要求,每个学院的组织形式不一样,但需要提交开题报告。

建议我校也开展各具特色的开题环节。学院可以组织各种形式开题报告,线下、线上、线上线下结合或提交报告专家审评反馈等方式。但要求每一个开题报告应有不少于3名教师参加答辩或审评,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2.把好过程监管关

增设中期检查环节。 每年的3月中旬开展一次论文工作进展检查,集中两天时间,各教研室交叉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论文进度,避免临到毕业前一个月突击应付。对进展慢的要求指导老师及时指导学生。

建立试验(设计)或调研记录制度

在论文答辩前提交试验(设计)记录,试验(设计)记录要记载实验时间、地点、实验数据和分析等内容。记录本交由论文答辩组成员检查,并把试验过程记录做为毕业论文成绩的一部分。也避免学生照抄、AI生成论文。

3.把好论文出口关

增加智能生成内容(AIGC)检测环节

在多年开展的论文查重基础上,开展智能生成内容(AIGC)检测环节,学校设定检测结果现实的智能生成内容比例。由学院统一进行检测。

增设审查(预答辨)环节。答辩前将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及答辩 ppt 等相关材料发给学生所在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认真审查论文内容、格式及答辩 ppt 等材料,要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少于三条的修改意见或建议并反馈给学生。学生答辩前提交修改报告或回答问题,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建立论文评阅人主答问制度

   答辩前一周应将电子论文提交评阅人,论文评阅人要对论文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科学的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不能只唱赞歌,更不能论文评阅老师走过程,甚至评语都是答辩后才写的),给与学生修改时间。保证论文基本合格后,再提交答辩委员会进行论文答辩。答辩时评阅人作为主答专家,重点提出问题。

建立院级论文二次答辩制度

多年来,学校实行论文二次答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作用,有些学院已经开始实施二次答辩。对于学院二次答辩仍在最后的再到学校三次答辩,不通过的可以延长毕业。

保证论文答辩环节时间 参加论文答辩环节对于大学生来说一生职业生涯都十分重要,老师门要认真听看,提出有益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修改,并保证每个学生答辩时间不少于学校规定。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学习的最后环节,也是‌综合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代表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中获得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是检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也代表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一个永恒话题,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组织开展严格的各级论文抽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除强化各环节的监管外,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是最为关键一环,而加强过程管理,把好把好论文开题关、过程监管关、论文出口关,既是对要求的学生,也是对指导老师的要求。

本期信息传至:王铁良副校长、王海龙副校长、孙光国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

 

 

 

©2023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管理 办公室电话:024-8848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