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督导信息   >   正文

教学督导信息 【2024】(第六十五期)总第65期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5-27

教学督导信息 2024】(第六十五期)总第65期

2024-05-27 


教学督导信息

2024】(第六十五期)总第65

沈阳农业大学第十二届教学督导室主办

二零二四年五月二十三日

优化实验教学模块,创新多维评价方式

---介绍土环学院刘灵芝老师《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

督导员 

4月份进行的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实验教学资料检查中,我发现土壤与环境学院刘灵芝教师主讲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注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近日,我又与主讲教师的多次交流,了解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作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近年来,通过设置递阶式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和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指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提高了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现将《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特点介绍如下:

一、优化实验教学模块,注重教学目标达成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在章节设置中注重知识学习的递进性,采用“由浅入深、从验证到综合、从综合到创新”的递阶式思路设计教学内容。最近一次教学大纲修订后,实验教学内容由显微技术、染色技术、分离培养技术和环境应用四部分组成,共设11个实验,分别为显微油镜的原理和使用、细菌的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放线菌形态观察、真菌形态观察、期中考核、土壤中各类微生物分离及形态观察、土壤中优势菌株的纯化与鉴定和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从微生物学显微、无菌操作、染色技术等基本实验技能学习到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与应用等综合性实验设计,逐级递进。

基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教学理念,刘灵芝老师不断细化和丰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又能运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对环境领域微生物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知识目标),还能针对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获得有效结论(能力目标)。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辩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以及提高生物学伦理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素质目标)。

二、创新多维评价方式,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验证性实验能够更加直观地辅助学生去印证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显微观察、微生物制片、染色和无菌操作等技能的关键环节,也是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而综合性实验则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思维等综合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为提高学生课程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学大纲增设了期中考核和创新报告2个实验环节,并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保障以“学”为主的基础实验技能学习和以“做”为主的综合实验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具体实施如下:

1.“期中考核”夯实基础实验技能

为考查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的认识与熟练程度,教学大纲依据所学内容设置了相应的期中考核。考核时,会将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菌株随机分配给不同考生,学生依据菌苔或菌落特征,分别采用不同制片方法(涂片法、印片法、浸片法)和染色方法,结合显微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观察微生物个体形态特征。考核要求学生在1520分钟内独立完成测试菌株个体形态的观察并绘图,并在考核结束时提交实验结果。教师根据每位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及观察结果,对其前期实验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记录到期末总成绩中。

2.“创新报告”拓展综合实验能力

在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初步鉴定综合实验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并掌握分离、培养与菌落形态特征识别的基础上,从土壤等生境中分离并纯化12株微生物,并对纯化菌株完成个体形态与菌落形态的初步鉴定,同时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完成实验过程中关键环节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以创新报告的方式进行提交。撰写报告时,教师鼓励学生以方法创新、理念创新及创新思维作为核心内容,并对优秀报告进行展示与鼓励,进而培养学生严谨、创新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撰写创新报告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还能鼓励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3.“多元评价”助推实验教学质量

针对以往实验课程考核指标单一的问题,教研室对实验课程的成绩构成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依据教学大纲,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总成绩即为平时考核成绩。平时考核成绩包括报告册成绩(占比30%)和实验操作与创新报告成绩(占比70%)两部分,其中,实验操作与创新报告成绩由实验课堂表现成绩(占比20%)、期中实验技能考核成绩(占比25%)和创新报告成绩(占比25%)组成。

学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1次,除“实验十”创新报告外,每次实验报告满分为3分,共计30分,主要评价指标为实验报告的完成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课堂表现评价中,除“实验六”期中考核外,每次实验课堂表现满分为2分,共计20分,主要评价指标为学生实验的参与度、完成度、小组合作度以及实验操作的规范度;期中考核满分25分,主要评价指标为无菌操作(满分5分)、制片方法(满分5分)、显微镜使用(满分5分)、实验结果(满分5分)和物品归位(满分5分)。创新报告满分25分,主要评价指标为撰写格式规范性(满分5分)、报告内容完整性(满分5分)、实验设计合理性(满分5分)、结果分析准确性(满分5分),以及分析讨论创新性(满分5分)。

综上,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以多元化评价方式作为助推器,通过采用期中考核和撰写创新报告等方式,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总结、分析和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严谨求学、积极进取的精神,为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期信息传至:王铁良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

 

©2023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管理 办公室电话:024-8848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