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信息 【2024】(第五十六期)总第56期
2024-05-22
教学督导信息
【2024】(第五十六期)总第56期
沈阳农业大学第十二届教学督导室主办
二零二四年五月二十日
虚心请教与时俱进创新教学 分析学情反思教学持续改进
---介绍食品学院青年教师罗曼莉老师《食品分子生物学概论》的教学特色
督导员 刘彩华
2024年4月28日(7-8节),我听取了食品学院罗曼莉老师的《食品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该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核心主干课,共32学时,授课对象为202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班)学生。罗老师是2023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但给我的印象是,人虽年轻,但教风沉稳,谙熟讲课内容,表达自如流畅,语速节奏恰当,板书工整且布局合理,课堂互动自如,学生们参与感很强,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融洽。本人被罗老师的讲课内容及课堂氛围自然吸引,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罗老师虚心学习,下苦功夫,传承与创新结合,思政与课程融合,学情与反思并举的教学特点和做法,值得年轻教师学习,值得提倡和分享。
一、虚心请教,系统备课,融会贯通
对于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而言,首先遇到的就是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问题,由原来的知识接收者变成了知识传播者,这无疑对青年教师是一种压力和挑战。罗老师说,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她在备课过程中是下了苦功的。本学期正式开始上课之前,罗老师一直坚持听取学院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课程,虚心向前辈老师们请教学习,观摩借鉴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懂得并铭记老师们的教诲:备好课才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罗老师说,她十分感谢学院各位前辈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教学经验丰富老师的无私分享,是他们的“传帮带”式的指导,才有了我这个年轻教师站稳讲台的自信从容。特别感谢导师纪淑娟教授,教研室主任于雪骊副教授和共同负责该门课程的周鑫副教授的倾囊相授:教材怎么选、教案怎么写、课件怎么做、考题怎么出、板书怎样布局、平时考核内容、如何跟学生互动等等琐细环节及备课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老师们都是不厌其烦地给出十分中肯的指导性建议。带着各位老师的鼓励,罗老师时刻谨记“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并且是一潭活水”的师训,每次上课前,罗老师都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内容,细心撰写教案,合理设计板书。不仅对对指定教材内容十分娴熟,而且还不断增加拓展前沿知识和外延视野,与时俱进,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以便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说前辈教师们“传帮带”更多的是师德师范和传统教学方法,那么年轻教师更应与时俱进,教学创新。在借鉴前辈教师优良传统和教学经验基础上,罗老师采用“系统备课”方式。即在备课的过程中并不是只备一节课的内容,而是把一门课当做一个大系统来总体把握,把一章看作是一个子系统来分级把握,进行内容安排和教案设计。明晰该门课程总体框架、层次脉络和逻辑关系,理清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熟知每一章的结构脉络,最后再把本门课程的知识点串起来,构建知识在头脑的网状结构,而不是单单只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的碎片。通过系统备课的过程,罗老师把每章的内容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要有发散思维也要有收敛能力。例如,在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与主要研究内容时,罗老师以遗传信息的流向,即中心法则为中心展开,围绕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两个基本点,进行联系和发散,再把知识点总结在一起,方便学生复习、理解、记忆,达到融会贯通。
二、精制课件,创新模式,提升质量
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备课的重要环节,罗老师创建了“3+3+3”课件设计模式,即设计了“三环节”,设置了“三模块”,融入了“三过程”。从知识传授的角度,依据“认知-理解-掌握”设置趣味导入、传授新知和重难点突破与掌握三大环节;从知识的由易到难角度,设置了“理论-功能-应用”三个教学模块,使基础薄弱的同学和基础较好的同学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只是获得和提高;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通过将发散、递进、聚合、辩证等思维模式融入课程互动,在“问题创设-阐释原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探索、理论、与实践三者有机结合,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为了达到和保证课堂预期的教学效果,罗老师在各章课件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和标识,分清一般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内容;标清重点、难点和外延内容等。课件结构设计科学,层次递进性强。适当插入图片、动画、视频,辅助课堂教学,使讲授的内容更加直观生动,突出重点、难点的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课件中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发散出多个枝杈,举出多个鲜活的例子做支撑,让知识点易于理解。另外,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罗老师非常重视讲课中与学生互动交流,每当讲到重点、难点、要点,总是要稍作停顿,询问学生自己是否讲明白了,学生有疑惑,则再讲一遍,当堂解决存疑,深入浅出,有效提高了讲课质量和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学节奏和教学效果均较好。
三、深入学生,分析学情,有的放矢
只有了解学情,掌握授课对象的基础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并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罗老师在接受2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班)的《食品分子生物学概论》教学计划任务时,首先与该班同学取得联系,并建立学习交流群。了解该班学生的基本学情是:全班34名同学,其中31名同学学过高中生物,具备高中生物的基础;3名同学高中阶段未学过生物课程,基础相对较薄弱。这3名同学也是罗老师关注的重点对象,每讲完一部分内容,都要再三与他们确认是否真的听懂理解了课堂内容,是否还有不清楚的,做到对教学对象有的放矢。
罗老师说,她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未来就业规划进行了解,包括课间交流和课后反馈,了解到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高的,也热爱自己选择的的专业,并深知这门课在未来就业中的作用。只是普遍反映这门课较难,且是闭卷考试,心理有些压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学情反馈和已掌握的知识基础,罗老师在讲授细节和课件设计都做按改善设计,其“理论-功能-应用”这三个教学模块就是根据学情增设的。这样从易到难,既能让基础薄弱的同学掌握核心能容,又能让基础较好的同学提升能力;同时引导同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前沿性和高阶性,做到对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四、融入思政,立德树人,知农爱农
思政案例是新时期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立德树人是育人育才的根本目标。罗老师在融入思政案例时不仅适时引入国内外著名成功及励志案例,也不失时机地介绍沈农人引以为傲的身边的两位院士。
在讲到分子生物学在果蔬研究领域应用时,介绍了李天来院士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及其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开创了-20℃以上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先例,解决了我国北方居民“冬季吃新鲜蔬菜难”问题;90年代后,又创建了日光温室节能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制出系列节能日光温室,构建了节能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模式与技术体系,实现了-28℃以上地区冬季不加温全季节高产优质生产果菜,将日光温室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向北推移3个纬度,为我国北方寒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讲到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时,罗老师介绍了中国水稻界“南有袁隆平,北有陈温福”之说,这是对陈院士为中国北方粳稻特别是东北粳稻的发展所做突出贡献的最佳注释,也是陈院士四十年如一日为中国农业教育与科研事业发展孜孜以求、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的真实写照。陈温福院士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优质超级稻沈农606和广适型超级稻沈农9816等25个新品种,促进东北粳稻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通过身边两位院士事迹,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树立大食物观,厚植“学农知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情怀。
五、反思教学,持续改进,力求完善
首先,从教师自身角度。罗老师说,每一次课程结束,她都要反思从课前准备到课上落实,是否按时按量按质完成教学计划任务。例如一旦和学生互动不顺畅,超时而影响本次教学计划未完成,则立即调整下次课计划(下次课程案例通知学生提前预习)或在学习群里补充。并提醒自己严格把控各章节内容讲解时间,做到课堂调控自如,按时按量按质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从学生反馈角度。罗老师经常在课间、课后和学生群里,和学生保持沟通交流,及时听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随时有疑问随时解决。例如课后作业中遇到困难,个别问题在学习群里解答,普遍问题回到课堂集中解答。
最后,进行总结和改进。罗老师经常以教学笔记的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教学基本功还需进一步夯实和提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教育教学理论,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领域;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储备,做到融会贯通;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关注最新专业前沿动态,并及时传播给学生,提高授课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本期信息传至:王铁良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