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阳知道自己是“熊猫血”,还是上大学以后的事儿。
2011年9月份,就读于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赵明阳在校园内的一次献血,开启了他长达3年的献血之路。这个被同学们戏称为“献血王”的22岁的大男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个普通人,做了件普通的事儿,真的没什么可说的。”
大学生悄悄献血3年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90后大学生,赵明阳在入学后和其他同学一样,直到一辆开进学校的献血车,让他的生活从此变得不再平静。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RH阴性血,这种稀有血型被称为“熊猫血”。
在第一次献血几个月后,沈阳市中心血站通知赵明阳RH阴性AB型血液告急,他毫不犹豫地赶到血站献血。此后,赵明阳一直瞒着父母到血站为有需要的病患献血。如果不是一封来自天津的感谢信,学校对他3年多来献血的行为一无所知。
赴津救助白血病女孩
今年3月10日,赵明阳接到了“全国稀有血型联盟”转来的求救电话,说有一女孩在天津住院,情况非常危急,问他能不能帮忙。从未出过远门的赵明阳当天就坐火车赶到了天津。原来,女孩琳琳今年初被确诊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在找到合适的骨髓移植配型前,只能靠化疗来维持,而在化疗前,必须要为病人输血,在血色素达到9克左右才能够化疗。由于琳琳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昂贵的治疗费用和稀有的血源让她的治疗前景充满变数。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时,赵明阳来津为琳琳输了400毫升血液。
乐于奉献的“90后”
“我觉得献血对自己身体没什么影响,又能帮助别人,就一直坚持下来了。”面对记者的采访,赵明阳乐呵呵地说。每次献完血后,赵明阳都选择瞒着父母。这次去天津献血,也是因为揣在裤兜里的火车票不小心被妈妈发现了才露的馅。了解真相后妈妈有些生气,因为一米八高的儿子体重才125斤,身体一直比较瘦弱。“我知道妈妈是担心献血会影响我的身体,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换成谁都会这么做的。”
转眼3年过去了,赵明阳献出的鲜血已超过2000毫升,相当于他全身血液的一半。现在赵明阳已经成了学校里的知名人物,走在校园里,经常会有不认识的同学跟他打招呼。“学校已经发展我入党了!”昨天下午,赵明阳兴奋地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王若若 文并摄(摘自5月16日《沈阳日报》A8版)